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廖嘉添

每次經痛簡直想攞命,你是否有這種「經」歷?


經常會有患者因痛經而來診所求診,有些嚴重的患者經期會痛到不能工作,每個月均需服止痛藥。這天,一位47歲的X女士因經痛前來求診,第二到第四天來經時疼痛,經痛時腹冷,血塊量多,第二天最多,色紫,平素月經準時,腰痠,無胃口,大便日一行,質硬。X女士如一般女性一樣經痛時服用止痛藥,認為經痛是一個生理症狀,所有女士都有,不足為奇,即使2019年發現子宮肌瘤約3cm,仍以服用止痛藥止痛。但近幾個月疼痛甚,止痛藥根本不能止痛,2021年3月13日超聲波子宮後更發現養大到5.3cm*4.7cm*4.5cm。X女士不想做手術,更年期後子宮肌瘤一般來說因雌激素下降而會縮小,所以前來求診。

X女士的情況很普遍,月經疼痛,而且月經時有大量血塊,或月經顏色紫暗色,這個情況就有可能因子宮肌瘤導致。

甚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肉瘤或子宮纖維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子宮肌瘤的成因不明,但有研究顯示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有關,例如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如避孕丸,以及肥胖、壓力等均有可能影響雌激素分泌,增加患上子宮肌瘤的機會。在生育年齡的婦女中,其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二十,而年紀越大的婦女,其比例越高。

子宮肌瘤的症狀

約有一半的子宮肌瘤患者沒有明顯的病徵。它會造成的症狀,跟子宮肌瘤本身的大小,以及發生的位置息息相關。子宮肌瘤主要跟它們所生長的位置而命名,有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

肌壁間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臨床症狀較明顯,常常以經量增加來表現。

漿膜下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內,是最常見的肌瘤形態,如果長到子宮旁邊的韌帶就成為韌帶內子宮肌瘤。

黏膜下肌瘤:由子宮往腹腔內生長,通常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可以長到相當大,才有症狀出現,但是可能發生扭轉而發生急性腹痛。這類型的肌瘤通常會有出血過多的問題,因為干擾了子宮內血管結構和子宮內膜的止血機轉。


中醫如何理解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中醫稱之為石瘕。《靈樞·水脹》:「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痛,惡穴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中醫認為子宮肌瘤的成因有幾個:

  1. 是因產期或產後調護不當,導致子宮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入,寒邪最易凝滯氣血,氣血凝滯於子宮則成為肌瘤;

  2. 因情緒長期不穩,經常激動,焦慮,忿怒等,容易令到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結為肌瘤;

  3. 體質虛寒,脾腎陽虛,則容易導致體內水濕不能運化而凝聚,最終滯於子宮,與血相結,形成肌瘤。


中醫如何治療子宮肌瘤

中醫治療方法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內治法透過服食中藥以消除肌瘤或阻止肌瘤增大,外治法則是透過針灸、艾灸等方法以減輕疼痛症狀或消除肌瘤。

內服中藥主要活血散結的中藥為主。活血散結的中藥可促進血液循環,有直接消除結塊的作用,例如丹皮,紅花,白芍,桃仁等。但要發揮其作用還需要按肌瘤的成因配合其他種類中藥一同使用才有效。例如因風寒之邪入子宮所致的肌瘤,必需要配合溫陽散寒之藥物,如桂枝、吳茱萸、艾葉等。如因情緒不穩壓力所致的,需要合用疏肝解郁的中藥如柴胡、玫瑰花、香附等。如患者體質較弱或久病者,可攻補兼施,合用溫補脾腎的中藥如黃耆、乾薑等,不可只用猛攻峻伐,以免損傷元氣。

外治法主要有針灸和艾灸

針灸主要有活血散瘀,消癥止痛作用,對痛經的效果較好,可快速緩解疼症狀。主要針刺穴位多在腹部,如氣海、關元,或腿部穴位如三陰交、陰陵泉等。

艾灸功效:溫經通絡,活血散瘀。適合子宮受寒,體質虛弱的患者,具體做法是將艾灸盒或艾條置於腹部的穴位,如氣海穴和關元穴,即臍下3寸和1.5寸的位置,灸約20-30分鐘。

小貼士:艾灸灰會掉到腹上燙傷腹部,可鋪上薑粒後,再放置艾灸盒。薑粒不但可防燙傷,還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如不方便自己做,或害怕燙傷,本診所有艾灸服務,歡迎查詢)

文章開頭的X女士在服用約2個月的中藥和配合針灸後,經痛已經消失,月經血塊減少。但要消除肌瘤可能仍要較長時間,所以囑咐病人要定期超聲波檢查,監測肌瘤的大小。

除了中醫治療以外, 患者也可嘗試一些茶療,均有預防或改善肌瘤的作用。

1) 丹參紅糖茶

材料:丹參10g,半片紅糖

功效:活血祛瘀,溫經止痛。適合子宮肌瘤,有血塊和經血不暢者服用。

製作方法:鍋中加入約500毫升水,煮丹參約15分鐘,後加入紅糖煮溶便可。

2) 益母草紅棗茶

材料:益母草20g,紅棗6枚

功效:活血消癥養血

製作方法:鍋中加入約1000毫升水,所有材料煮約3分鐘。

3) 黑豆熱敷袋

功效:溫經活血

材料:黑豆約250g,棉袋布

製作方法:將黑豆放進袋中,放進微波爐加熱約 3-4分鐘,將溫熱的黑豆袋放在臍下腹中,可重複使 用。或可將黑豆慢火炒熱,放進紗布內,黑豆效果更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